別把你的錢留到死:懂得花錢,是最好的投資——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
作者: 比爾‧柏金斯 Bill Perkins
譯者: 吳琪仁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23/08/30
人生要過得好,不只是活著,用你的錢去得到你想要的一切!!
# 為什麼看這本書:
因為 超級多人推薦,而且想法很有趣 !
看了3~4遍,就是想說能不能有什麼看法產生在心裡
# 書中重點
原則一:最佳化你的人生
律師好友, 35歲,癌症三個月過世,伴侶辭職好好陪伴這三個月,覺得是一個最好的決定
有些事情,有他可以做的最佳時間點,你不可能80歲才去滑雪, 80歲還去當美食作家!
名譽億萬富翁,因為作者很會花錢,而不是真正非常有錢。比爾蓋茨很年輕就選擇去大幅度的花錢。億萬富豪,其實每年捐出10%的財產,但是因為又會賺更多錢,所以永遠都有很多錢花不完。
你的錢重要,還是你的人生重要?
一個年薪 40萬台幣 的人過得可能比年薪 70萬台北的人還開心,因為工作時數,工作通勤,壓力等等都有可能低非常多。
美國人比較受工作倫理影響,歐洲人就比較能了解人生比工作重要得多。歐洲很多國家休假都有六周以上,法國渡假勝地聖巴特島上,店家下午兩點就關門,這樣每個人都可以跟朋友出去享受很棒的生活,這比我們習以為常知道的生活模式好太多了。
你的人生就是你的體驗總和!
記憶股息,每次回想都有賺到的感覺。 =》 回顧照片就會覺得賺到!
法則二:盡早投資你的人生體驗
20歲的室友決定要請假三個月去歐洲旅遊,還是借高利貸去的。
他去玩歐洲後,看到了德國的集中營,新成立的捷克共和國了解共產制度,在法國做在公園消磨一整個下午,在希臘跟當地人墜入愛河。各種故事讓20歲的作者超羨慕,很後悔當初沒跟他一起去。 最後作者在30歲才去到歐洲,但那時候年紀太大,不太住青年旅館也不太能跟20歲的人安全混在一起,而且更多責任要扛更難請一個月的假去旅行最後很遺憾的一個結論:我我真的應該更早去才對。
儘管借錢利息很高,這個室友對這趟歐洲旅行是絕對不會後悔,不管花了什麼錢我都覺得自己賺到了,因為我獲得了寶貴的人生體驗,沒有人可以把這些體驗從我這邊拿走,不論別人付我多少錢?我也不會把這些記憶磨出。他很幸運地一直覺得直覺帶他走了很棒的一條路。
你的人生體驗呢?
你的人生體驗呢?
你的人生體驗呢?
作者說:作者的父親年紀太大無法再旅遊了。送他一個iPad一直看他以前的旅遊照片,大學球隊的照片,每一次看,父親還是會覺得很開心。這時候作者體悟到就是要帶著回憶退休。
每一年,把開心的事情記錄下來,然後寫一到10分
原則三 浪費掉的生命活力:
假設留下了300萬,月薪10萬。等於多工作了30個月。
整體而言,人們是非常管用的花用自己的退休金
花費和收入是成正比的,當你收入降低,有可能你的花費行為就會降低
退休後有 50萬美金資產的人,在20年後,他們花費的中位數只有11 %,也就是88 %沒有花到。這就代表65歲退休, 85歲的時候手上竟然還有 44萬的美金資產。
退休金不到 20萬美金的人,花費大約是25 %
還有3分之一的退休者,退休後資產還在繼續增加
倚靠退休金的退休者,就是退休有收到保障的人,退休後18年會花掉的資產只有四%,元少於沒有退休金的退休者( 34 %)
數據展現,真的是花費太少了,也可以說工作太久了,才放下。
=》 真的是花費太少了啦! 可以降低一些擔心!!
原則四:如何真正的執行?
不想要真的完全沒有錢怎麼做?
參與保險年金制度,每個月領固定的錢。如果比較早死,保險就是給其他人如果比較完事保險就是真的有幫助。
原則五:那孩子怎麼辦
花光錢,可以先要扣掉給孩子的!
有些錢來得太晚,錯過最能影響繼承者生活品質的時機
美國聯準會調查,很多人繼承遺產在60歲,一般跟父母的差距在30歲,所以你可以想像繼承財產的時間點
書中的例子:有一個很窮的媽媽,養了四個小孩,在49歲的時候,他76歲的母親過世留給他一大筆遺產,那這時候得到了130,000美金。
今年68歲,雖然現在不再是一貧如洗,但這筆錢若是在更早的時候拿到,就會是救命的錢。
這是很悲傷的狀況,這麼多年來只能勉強養活自己跟小孩,而他的父母卻非常有錢
要有行動,不要空口說白話
確保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把錢分配給小孩需要的時候
作者調查發現,大家覺得最好的年紀是26歲到35歲,這個年齡是最需要錢的年紀,而且也成熟了。
由此可知,實際狀況與真的需要的時候是有其他差異的
=》你必須承認,你的財產隨著時間,對後代的價值也會越來越低。
=》 作者還立遺囑,萬一有意外的話,有一些錢是要給媽媽,哥哥姐姐的。這樣作者去想為何不現在就給。
真正對小孩更重要的是陪伴,所以有時候要想想怎麼樣才是對小孩最好。工作為了孩子?因為這是覺得賺更多錢讓小孩未來更有機會。但是犧牲陪伴的時間,是否最後對小孩是真正的效益
法則六:不要把生活過得習以為常(生活要平衡)
年輕時應該多花點錢,少存點錢。因為正常來說,你的薪水和賺錢能力只會持續上升。
支出和儲蓄的平衡,隨著年紀應該要一直變化。
70歲要和40歲一樣滑雪享受一樣的樂趣,答案是不可能。因為健康只會越來越差
書中有一個例子是一個胖子減肥,一個瘦子變壯碩。都是想要更健康來更能享受生活。
能外包的工作都外包,用時薪來計。絕對不要低估自己的時間價值。
生命活力的三個因素就是:健康,自由的時間,金錢
法則七:把人生看成不同季節
作者的女兒小時候很喜歡維尼小熊,但是過了某個時間點就再也不喜歡了
作者說,青少年的女死亡,大學生的你已死亡,單身的你。死亡嬰兒父母的你死亡。就是不斷地往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前進。要記得生命是無法回頭的。
結論:無悔的人生是你要追求的
醫院裡最常出現的五個中大遺憾:
第一名,希望自己有勇氣忠於自己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,而不是照著別人的希望過人生。
第二名的真希望自己沒有那麼努力工作。所有的男性病人都會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面
心理學家要求一個年輕學生想像自己在三十天內要搬到很遠的地方,然後請他們計劃三十天要做什麼。並且被告知,這是這輩子學生們最後一次機會,可以在很長的時間裡跟大學裡面特別喜歡的人好好快樂的相處。就是他們被告知要好好享受在校園裡的剩餘時光。
另一組新生就沒有特別被告知要想像什麼,只需記錄自己的日常。
實驗結論究結論,地衣組學生比第二組快樂許多,無論做什麼都會想辦法找出樂趣。就是觀察到自己時間有限,才會充分地去利用自己所擁有的時間。
法則八:了解自己的高峰,知道何時要停止累積財富
可以想想,健康是怎麼變化的。在健康允許下,去盡量享受人生
法則九:在損失最小的時候承擔最大的風險
窮人創業:沒什麼可以損失的!
越年輕就應該越大膽
ChatGPT 討論:
開頭簡介
這本書打破了我們對「儲蓄」的迷思,提出了一個大膽卻實用的概念——「不要死時還有一堆沒花的錢」。
# 我學到的三件事:
最有價值的資產不是錢,是時間與記憶。
人生每個階段都適合不同的體驗,年輕時有力氣去冒險,就應該好好去花錢體驗。
儲蓄的目的,不該只是為了安全感,而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地花。
太多儲蓄,只會錯過與家人朋友創造回憶的時機。
及早「人生回本」比退休更重要。
試著在50歲前「回本」——把你人生賺來的錢,轉化成值得回憶的生活。
# 書中七個核心概念(細節+引言+心得)
1.最大化正向回憶的價值
“The business of life is the acquisition of memories.”
越早去創造這些記憶,回報就越高。像我曾在某年選擇不去歐洲旅行,現在回想反而有點遺憾…
2. 健康 > 錢 > 時間:人生三資源平衡
書中畫了一個曲線圖顯示,體力和金錢交叉點是行動的最佳時機。
我開始反思:有些想去的餐廳和活動,不應該等到體力不夠再去安排。
3.時間的消費效率比金錢更重要
“You can always earn more money, but you can’t earn more time.”
書中舉例某人65歲退休才環遊世界,發現體力不支。這讓我想起旅遊中遇到的老年團常常無法走太多路…
4.記憶紅利(Memory Dividend)
一個好體驗會讓你「一再回味」,像我和家人去京都旅行後的照片和回憶,常成為聊天中的快樂來源。
5. 讓錢「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」
作者建議提早給孩子贈與而不是死後留遺產,因為年輕時的他們更能活用那筆錢。我想到爸媽提早幫我付學費,反而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起點紅利。
6. 人生的「回本曲線」
書中提出一個概念:在50歲左右「人生回本」——你花掉的錢應該至少等於你賺過的錢。我目前可能還在回本前期,但開始想多花在值得的體驗上。
7. 計劃你的最後一筆支出:死時歸零
這不是鼓勵浪費,而是讓每一筆錢「帶來最大意義」。這讓我思考是否能建立一個「體驗基金」專門用來創造回憶而非儲蓄。
======== GPT Done ==============
#611 2025.4.21